(以下透露劇情)
一、人生而自由
人類具有天生的好奇心,無法滿足於只待在牆內,一無所知的死去。第一話時,艾連對漢尼斯說:
「就算這輩子都無法踏出城牆一步,只要能吃、能睡、還活著就行了,不過,這樣一來,不就跟家畜沒兩樣了嗎?」
艾連對父親說:
「我不希望這輩子都窩在這裡,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甚麼模樣,而且,如果沒有人繼續加入(調查兵團),那麼之前死去的人,不就都白白犧牲了嗎?」
第三話,訓練兵結訓之後的當晚,艾連說:
「我有一個夢想,將巨人驅逐,走出這個狹小的牆內世界,到外面的世界,進行探險。」
第十四話,托洛斯特區保衛戰,阿爾敏用劍刺入艾連巨人的後頸,試圖喚醒艾連,艾連在夢境之中依稀聽見阿爾敏的呼喚:
「艾連,你回答我,一旦走出城牆外,那就是地個地獄般的世界,但為什麼艾連你,會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呢?」
艾連被這個問題後,原本流連在夢境中的意識突然清醒,他回答:
「這種事情,還需要問嗎……因為,我就是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啊。」然後甦醒過來。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 想要到牆外知道世界的面貌,這個動力是不需要理由的。我們與我們的好奇心都是屬於這個世界,如果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存在都有他的理由,那麼人類的好奇心,也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因此,不應該有一道牆,讓人類一無所知的像家畜一樣的生活著,否則我們應該生來就是沒有智慧、沒有好奇心、沒有意志的家畜。我們既然被賦予了感知的能力,就天生應該有去探究世界的自由。
「自由」之於三位主角
當生來就應該要有的自由被剝奪了,對於這件事情的反應,艾連與阿爾敏展現兩種不同的性格。艾連憤怒、憎恨、絕不屈服,這樣激烈的情緒是推動劇情的強大能量。雖然阿爾敏的父母也死於巨人之口,不過阿爾敏並沒有表現出憎恨與憤怒的情緒。阿爾敏看似軟弱,其實內心很堅強。在瑪利亞之牆奪還戰時,艾連想起兒時看見阿爾敏被欺負的回憶,儘管打不還手,阿爾敏卻不曾逃跑。
在捕獲女巨人之戰時,從團長艾爾文身上,阿爾敏認知到:
「如果有人可以改變甚麼的話,那個人一定是能捨棄最重要東西的人,是面對被迫凌駕怪物之上的情況十,連人性都能夠拋開的人。甚麼都無法拋開的人,當然甚麼也無法改變。」
阿爾敏經常自我懷疑,自己是否作得到?其實,阿爾敏始終都不願放棄人性。面對亞妮、面對貝爾托特、面對艾連,他始終不願意放棄對話。作者也沒有讓他的手那樣乾淨。在王政篇,面對憲兵部隊搶奪艾連時,為了救讓。他開槍殺了一位憲兵。他比讓、莎夏、柯尼更早有殺人的覺悟。
艾連並不是沒有人性的人,他情感豐富,重視友情,以至於有些脆弱,甚至,當面對真相時會逃避現實:面對亞妮時,面對萊納時,儘管兩人的叛徒身分明顯暴露,他仍然不可置信。也是因為這份脆弱,同袍背叛的真相被揭露之時,那憤怒與恨給觀眾極強烈的情感衝擊。
我覺得揀山創不會讓艾連以一個虐殺者的身分結束,因為這樣就無法回應他母親之死給他的衝擊:人可能會無意義、無辜的、突然的被殺。他最終加入調查兵團的初衷是甚麼?人生來是自由的,也必須是自由的。難道這份生來就該有的自由,只能通過殺光所有敵人才能達成?
阿爾敏儘管也取得了巨人之力,擁有力量的他,並不希望透過殺戮取得自由,他的自由世界裡始終都有他者的存在,他希望能夠透過彼此的包容,共享這份自由,儘管現實世界的殘酷一次又一次的撕裂他。如果真的要犧牲生命,他會犧牲自己的生命。
瑪麗亞之牆奪還戰時,與艾連合擊貝爾托特,軟弱的、膽小的阿爾敏,內心裡做出了犧牲生命的準備。他不是那種光榮就義的英雄,他知道艾連知道自己的膽小,因此,他告訴艾連他的膽小,所以他最後還是會撐不住而逃走,所以,要艾連一定撐到最後一刻才對貝爾托特發動攻擊。他利用「事實」來說謊。其實他已有赴死的決心。如果非要捨棄重要事情才能邁進的話,他會選擇犧牲自己。
如今快要最終話的現在,想必作者將會透過他這份純粹告訴我們答案。阿爾敏雖然對自己時常感到懷疑,對自己能否捨棄重要事情的決心感到懷疑,我相信,阿爾敏這份純真良善的心,對比被憤怒與無力支配,只能選擇發動地鳴的艾連,會是最終結束一切的重大關鍵。
《進擊的巨人》中,艾倫、阿爾敏,都建構了非常獨立的意識型態。米卡沙的意志卻一直是依附在艾連上,他幾乎是所有主配角中,獨立意識最薄弱的。在阿爾敏要去拉加哥村阻止柯尼讓母親吃掉法爾可前,都忍不住對米卡沙發脾氣了。米卡沙這個角色存在著淪為戰鬥工具人的扁平化危機。
三支台柱都要穩固,《進擊的巨人》才能更經典。不過,整部作品有許多跡象顯示,作者會在最後讓米卡沙作一個選擇,這個選擇會讓她終於名符其實,成為《進擊的巨人》第三號自由的靈魂。而第一三八話倒數第二話,作者終於回應了這份期待。米卡莎的自由,回應了整部作品對「自由」這個主題的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