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陣頭》影評



《陣頭》是一部爛片。沒有一個完整的敘事,塞滿了一堆雜亂的符碼,胡亂拼貼,零零碎碎,最後弄個片頭片尾就上了。因為說也說不清楚,所以裡面每個人都要像個瘋子亂吼亂叫,以為這樣子就可以感染力了,其實一個瘋子也許真的有什麼事情想要告訴人,他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但是觀眾沒義務當解碼的心理師,觀眾只知道他就是個瘋子。

但為什麼還可以大賣呢?因為這就是大家的胃口啊!這個語無倫次的人的嘴裡還是說了些關鍵字,耐著性子聽的話大概也猜的到他要表達的東西,好像是要傳達些台灣本土的生命力,以及本土在地文化的生猛有勁…之類的,然後就條件反射的被感動了。

沒錯,條件反射。這年頭,只要賣弄一下本土元素就有用了,其他什麼都可以不用管。這些人以為自己是在宣揚推廣展現本土文化的特色,殊不知,這些人才真正是糟蹋本土文化。而買帳的人也是幫兇,因為,接受了這樣東西,意味著接受這樣的「好」的認定,認定陣頭就是這個樣子,講台語就是這個樣子,本土電影就該是這個樣子,這本身不是歧視與糟蹋嗎?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影評



大概知道這部電影的內容,沒有意外的如同預期。對於同一世代的人而言,電影中的人物都可以找到自己可投射的身影,因為自己曾經或多或少有過類似的記憶,對於這樣一部用影像語言說出心底事的電影就被大為感動。這是《那些年》得以創下票房佳績的原因。

我個人並不怎麼喜歡(但也不算討厭)這部電影的原因在於,我從過去就覺得這種人蠻愚蠢的。電影中作者假借男主角的旁白「可惜,同年紀的女孩總是比男孩早熟」也說穿了這份自覺。作者自己長大後也明白當時的想法不盡成熟,而使得兩情相悅的戀愛無疾而終,戀愛學分總要被當個幾回才能pass

一樣是屬於同個世代的我,因為這些故事都曾經發生在週遭而不感到陌生。如果故事是發生在高中就失戀的話或許還會有共鳴,但都已經是二十歲的大學生成年人了還這樣搞,被甩就是剛好而已。既然被甩是合理的,雖然有些無奈但也不能怪誰,頂多就是懷舊一下,美化一下自己的記憶,感嘆一下青春多麼美好。

但是到了中年的話,也該從這個幻夢中醒來才是,因為這個記憶其實往往過濾了不少不堪的回憶。那些年輕時追女生很久卻沒追到,最後黯然放棄的人,我想有不少其實幹了些讓女生下不了台的自以為浪漫吧?本來人家也喜歡你的,結果活該自己砸鍋了不是嗎?結果一句「可惜,同年紀的女孩總是比男孩早熟」就打發掉也未免太不負責任了吧?

至於表現的手法,就是誇張。幽默在於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出年輕時的瘋狂行徑,而之所以點到大家心中的笑點正是在於過去大家都有共同的行徑。只不過難免有些卡通化的粗糙。而演員的表現是電影最大的正分,製作人/導演/作者的選角確有慧眼獨具之處。

我僅能站在社會現象的角度去給予這部電影正面評價。要是真要去主觀情感面評價,我覺得《這些年》是一部很天真的電影。但正如電影不斷透露的青春無敵賴皮的:「就是幼稚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