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松本


2018/12/31
晚上又下了一場雪,早晨起來地面都是積雪。不過今天是藍天白雲的好天氣。冬天晴朗的早晨,搭火車是很愜意的事情。火車行過兩旁的田野與小鎮,慢悠悠的到了松本。下榻的旅館在後站,把行李放到旅館後,拿著旅館提供的旅遊地圖,隨便挑幾個景點走走看看。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地獄谷野猿公苑


2018/12/30
早上搭旅館的接駁車到「地獄谷野猿工苑」的入口。買票進場後,到猴子泡溫泉的地方還需要走兩公里的山路。雖然積雪很深,雪也不斷的下,但步道本身狀況還不錯,讓人可以很輕鬆的欣賞雪中的森林風景,這條步道給我們很好的印象。因這種雪況對我們是很陌生的,因此每一步路,每一張風景,帶來的美感也比較強烈。途中有幾次針葉林的枝葉承受不了積雪的重量,雪崩落地面,揚起一片雪霧,遊人全身上下都被噴附上一層冰霜。

雪季澀溫泉


2018/12/28
買了紅眼航班的班機,預計抵達羽田機場時會是凌晨一點,首要問題是,要如何過夜呢?多方考量,還是決定訂個旅館舒服睡一覺,如果在機場過夜,一定睡不好,隔天拖著疲累的身體將會嚴重影響旅遊心情。

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走入敘利亞破碎的心臟》讀後感


《走入敘利亞破碎的心臟》 Samar Yazbek,許恬寧譯

按一般閱讀的標準來說,這本書並不好閱讀,這是作者個人的經歷,敘述她三度偷渡回自己的祖國敘利亞的記錄。基本上是一條線流水帳,缺乏編排,人物進進出出,讀起來感到混亂不知道狀況。如果我們要閱讀一個故事的話,這樣的敘事不是很好看。

但是,作者在這些混亂的敘事中夾帶的強烈情感,會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讀者很快會知道這本書不能用一般閱讀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像跟在作者肩膀後面一樣的,最真實也最混亂的去看看她看到了甚麼。然而,我們也會看到作者一點一滴的幻滅感。曾經對革命懷有憧憬,之後卻對因為人性導致的混亂而絕望,但受苦的人民又讓作者無法真正的放下對祖國的關懷。革命的果實已被他人奪取,來自國外基本教義派的偏激勢力現在在他的土地上頤指氣使,有能力的大國全都袖手旁觀。這種信念的幻滅,並不是今天的敘利亞才有。社群網路發達的現在,讓信念的幻滅之外,更因為他人的觀看而增添了強烈的荒謬性。是不是這一切都只是獵奇的對象罷了?但自己國家,有能力的人又做了甚麼呢?這種憤怒、幻滅、矛盾、悲憫的心理,作者在書的最後的後記帶有強烈的虛無主義傾向。

我推薦這本書,精確地說,我會最推薦書的後記,但是要理解後記,必須要跟著作者視角三進三出敘利亞這塊土地。

這本書由張育軒寫的的前言清楚扼要的說明了今日敘利亞內戰的局勢。書本的極度主觀的內容可做為這個前言闡明的局勢之下強烈的註腳。

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

《耶路撒冷的移居者》讀後感


《耶路撒冷的移居者》 Lipika Pelham,曾志傑譯

我習慣把整本書看完後再回頭看最前面的序言、導讀,因為這些畢竟都容易讓讀者有先入為主的印象。

這本書我覺得是本不錯的書。說到耶路撒冷,通常便會聯想到中東這樣那樣的故事。但其實這本書可說是一個女人自述她的家庭狀況,她與丈夫之間的衝突,她與密友之間的爭吵等等。這些問題和天下所有人會遇到的問題沒有兩樣。比方說,對於工作與家庭的平衡支點在哪裡?這個問題作者與丈夫兩人存在一些根本的歧見。

而本書比較不同的是,她的這些家庭問題的原因是和以色列的內部問題分不開來的,她的猶太人丈夫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就是解決以色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衝突,他有理念,並提出解決方案,在各個官方非官方的組織之間活耀。而他為這個夢想,付出他大半的心力,也因為實踐夢想的路上遭遇太多現實的問題,而感到挫敗與沮喪。

由於書中的家庭問題是人人都遇到的,因此心有戚戚焉,因此接下來去理解之所以造成作者家庭造成這些問題的外部衝突時,便有了較為深刻的感知,從生活的角度切入去看以巴衝突,讓人有較為同理的感受。

但當我看完全書,翻回最前面看「作者的話」時,以上對這本書的正評馬上消失。作者自述:「本書是我的中東生活回憶錄,書中描述我生活中所見所聞。為了顧及文字流暢度與閱讀效果,又或者為了讓故事架構更完整、行文更精簡,書中某些段落純屬虛構,或根據事實加以美化。……」所以這是免責聲明嗎?我不知道哪部分是虛構那部分是真實,但這樣的東西算是回憶錄嗎?我想下次我應該先檢查看看這本書是講真的還是講假的。在這本所謂回憶錄的書裡面,可容得下作者所理解的真實,卻容不下作者刻意的虛構。作者是記者,不可能不知道關於紀實的原則,因此,這個作者的話讓我看到一種明知故犯然後用遁辭卸責的取巧。一本作者如果存在這樣的心態,那這本書的誠意就令人懷疑,僅僅為了文字流暢度與閱讀效果,不能成為存心虛構的理由,因為這會破壞了讀者對作者的信任。甚至更有消費耶路撒冷以巴衝突這個議題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