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老建築是時光機


對歷史的態度會體現在建築上。因為古老的建築是一座時光機。 

老建築矗立這裡已經很久了,認知到這樣的事實會引發人的遙想。好幾代人都去過的同一間教堂、好幾代人都去過的同一家的咖啡廳,都去過的理髮店、菜市場、通過老建築,人和過去有了連結。人與過去的歷史產生一種緊密感,於是人與人之間也產生了認同感,因為我們都歸屬同一個地方、同一座城市。因此,我們對老建築有保存愛護的概念。因為我們保存的不只是建築的實用性,也保存了我們過去的記憶。

當現代化的腳步進來古城時,人們做的不是剷平過去,消除過去,而是想辦法搭起過去與現代的橋樑,盡可能的把老房子的過去帶往未來。雖然我只是個觀光客,不敢妄論,但之前造訪過的幾座大城仍讓我稍稍累積了一點觀察,可以對比出別人和我們的不同。當我看到布魯塞爾,或是之前造訪過的馬德里、羅馬、倫敦、慕尼黑、維也納、布拉格……從外觀察老房子哪裡牽電線拉水管放冷氣室外機,總是看到他們盡可能的讓電線走在建築邊緣線上,如果要打釘子,也會盡量把釘子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即使會要多繞路。排水管不會突兀的穿肚而下,而且會漆上跟建築融合的顏色。幾乎沒看到水泥,或至少沒有明顯看出是水泥的東西。沒有看到水塔,或至少是藏在看不到的地方。如果因為實用,恣意讓電線、水線很粗暴的從建築的身上縫過去,那可以想見,為了實用,如果必要,可以毫不猶豫地把房子打掉重蓋。也許得到了一座好用的房子,但這座建築也失去了讓人遙想過去的元素。這樣的心態放大到城市,就是一座座失憶而沒有特色的城市。

我固然希望中國那麼多古城也能像歐洲的一樣好好留存,比如說北京的老胡同,如果都保存下來多好?但是我不是當地人,我只是個旁觀者。犯浪漫病的文青們大聲疾呼,發表各式各樣的理念時,我很懷疑,如果叫他們去住住看沒有廁所、沒有自來水、沒有暖氣的老胡同,他們能忍受幾天?因此我會寧願從外國人梅英東《消失的老北京》這樣的觀點去切入看老胡同。

中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是要超越過去,要遺忘過去。那麼中國是怎麼樣形成那股非把過去徹底拋棄不可的洪流的?是不是從推翻滿清民國成立一路到北伐成功抗戰勝利,知識份子們弄老半天還是沒能讓老百姓吃飽飯?過去沒有甚麼好回憶的,過去就是痛苦、羞辱、貧困的。中國人要站起來,其中一個做法就是得把過去的東西通通掃除乾淨!許多人惋惜中國砸毀了太多,但要是從中國的歷史脈絡去理解,內心固然感到惋惜,卻也覺得某種必然。我覺得這說明為什麼許多的中國知識分子看待圓明園、敦煌、北京城時,總會透露出一種心有不甘卻又心知肚明。不甘的他們被毀壞或是被盜取或是被自己人拆了,心知肚明的是若這些繼續留存之後可能會遭受甚麼命運。

台灣人對待歷史的態度體現在建築上是甚麼?雖然說經常看到保存老房子、搶救老房子的呼聲,但卻讓人感覺不到主事者真心在於保存人透過建築與過去的連結,而更像是捍衛政治正確的教條。喧囂一陣,失去媒體焦點後,該拆的還是拆該毀的還是毀,我們台灣人有真心重視歷史嗎?喊著要搶救老房子、保存老建築的人,又有真心去想過這些老建築的屋主,面對自家房子不能改建卻也不能使用,而又要被許多不明究理的人指著鼻子罵著要把整個台灣歷史的斷裂的責任都要他扛下,那種不爽嗎?說穿了我覺得台灣的問題就是跟風趕流行罷了,除了少數真正有心人,整體來看並不是真正重視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