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再訪喀什



2013/07/02
抵達喀什的帕米爾青旅,東西收拾好,我到外面的老城區走走。

老城區如預料般,大興土木,一切看起來百廢待舉,三年前正在拆,現在還沒有樣子。到底把老城弄成怎麼樣,不是我們外人可以評斷的事情。許多人感到惋惜,感到老城不再,風貌盡失,但是,外人又怎麼知道是不是對當地人來說是好是壞呢?

走的很累,沒有什麼興致。繞到三年前住過的老城青旅那邊,原本的房子已經改坐他用,大門口上的老城青旅匾額也被拆了下來。原來是搬到隔壁棟了,一輛小卡正在卸貨,蓄著長髮的大哥正忙著搬進搬出,他向我打了聲招呼,我也回應他。彼此都覺得很眼熟。

我走過去想找他攀談,他倒先開口說,我看起來很眼熟,是不是之前來住過的那個?

心理感到很高興,老陳竟然還記得我,看來那時我們幾個吵吵鬧鬧的住了兩個多禮拜讓他不留下印象也不行。我跟他說,那時是我旅途最快樂的時光。

沒多久就再會了,帶著喜悅的心情走回帕米爾青旅,突然有股情緒,說不出來,就是覺得舊地重遊,有人還記得我以及我們那時的時光,也就心滿意足,可以離開了。

回到帕米爾青旅,在天台上,坐在中亞的大躺椅上,看著下面的人來人往,突然那股身在異地的疏離感回來了,不自覺的發呆發了很久。

另外一邊坐了很久的比利時大叔主動來跟我攀談,我跟他聊的頗為投緣,我感覺他就是典型中亞旅行者的氣質,帶著一種對這重要卻神秘的絲路的歷史情懷,而又自覺對這裡一知半解而心懷謙遜,以及一種走在長路已久的人特有的氣質,他們已經沒有表露於外的好奇心,而有一種一步一腳印的實在感,他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這條路上的風景,不帶批判,也不敢對外人太過侃侃而談自以為有多了解。這位來自比利時的大叔就給我這種感覺。

後來,在烏魯木齊就認識的加拿大情侶也到了,我們開始聊天。

越到晚上,氣氛就越熱絡。有烏魯木齊麥田青旅的經驗,我真感覺喀什的青旅真的是很棒的地方,氣氛不一樣,在這裡很容易和人認識,一起分享旅行的感想。

我計畫走一趟帕米爾公路,彌補上次沒有好好停下來欣賞風景的缺憾。包車是一定要的。

有兩組人馬,我先問了其中一組中國籍的老先生,關鍵是,從塔縣再上去口岸,師傅會另外加收,第二點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必須要先去申請邊防證,對於外國人包括港澳台籍人士而言則不用。和我一起抵達喀什的山西朋友必須要再多花一點時間去申請。稍晚抵達的老外們已經自然湊在一起,前台姑娘居中協調,我也過去詢問,老外們都是一副「怎樣都好」的隨性態度。一早要先等山西的去申請邊防證也行,老先生則說:「去就是要上口岸看看」;山西的則態度不明,只說不想要delay到我們的時間。

三十秒之內我已經有了決定,我決定加入五缺一的老外團,山西的沒有自己主動去協調,我也不會替他作安排。事實證明,這是無敵正確的決定。雖然當下覺得有點對不起山西的,但是這是我的旅行。

一位加拿大女生,一位丹麥大鬍子男生,一位英國大伯,一法國男,以及另一法國女生,我們六個自此之後,一直到回喀什,成了固定班底。就像上次我來喀什那樣。

從帕米爾青旅往下望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