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新天堂樂園》影評

到了最近才看了當初院線上映的123分鐘版本。幾年前我曾經去電影院看了導演剪輯173分鐘完整版。或許是當時人生歷練不夠,或者是期望過高,並沒有太深刻的感動,反而覺得有些冗長。

這兩種版本的故事主軸基本一樣,除了最末對於多多的初戀情人愛蓮娜的處理,而這一個情節刪減讓整部作品給觀眾的感動走向極端不同的結局。我看到最後時也不免喃喃自語:「這兩個版本的差異實在差太多了!」我個人偏好的是123分鐘的院線上映版,儘管導演自己認為173分鐘版本才是他心目中想呈現的樣貌,然而這就是文本自身帶有內涵的實證:創造者賦予作品血肉,而作品自己則會發展出獨立的靈魂。

不過,過了幾天細細咀嚼,便能領略為何導演之所以偏好173分鐘版,因為完整版讓片中人物帶有缺陷,讓回憶帶上瑕疵,讓故事更多遺憾,而這番糾結讓故事不只是懷舊,而帶有現實的殘酷與無奈。

多多之所以長年不回故鄉,因為艾費多告誡他不要像他一樣,被這個小鎮給限制住,要飛向更寬廣的世界;多多上火車之前,艾費多嚴厲的說:「永遠都不要回來!」要如何得知這樣的推論?整部電影充滿了濃濃的懷舊風,但懷舊之後卻是無可奈何終將逝去的感傷。我們看到淳樸小鎮與世無爭,卻也看到小鎮的故步自封;大家一同歡笑,大家卻也一同被圈在這小小的牢籠之中。電影院終究要被淘汰的(這是我們已知的事實),年輕的多多真的要一輩子都在電影院裡當放映師嗎?對照組是:多多的忘年之交,瞎了眼的艾費多。

但是,電影從多多的回憶拉回到「現在」的時間點時,我們發現成年事業有成的多多其實仍不快樂,他說其實他仍然沒能忘懷過去。他難以忘懷的不只是過去的美好,還有沒有結果的愛情的傷痛:當初艾蓮娜失約,沒有履行和他一同私奔的約定。

然而,艾蓮娜是有赴約的,只是撞見了在戲院的艾費多,艾費多勸退了艾蓮娜,要她讓多多自由。

這個在完整版才有交代的劇情是兩個版本最關鍵的差異。

艾費多擅自干預了多多的人生,我們(以及多多)最後得知了真相,能怪艾費多嗎?這個問題讓不同的觀眾產生了思考空間,正反各有各的意見且都言之成理。真實人生就是如此,沒有甚麼是簡單的。這就是導演完整版賦予這個懷舊故事的深度之所在。而因為有了這層認識,再回想多多上火車之前,艾費多痛徹心肺近乎警告的說:「永遠都不要回來!」這一幕便有了更完滿的解釋。不管苛責不苛責他擅作主張阻止了艾費多的私奔,我們唯一確定的是:他如此深愛著多多,要他有更好的未來。

123分鐘院線板減去了這份交代,於是當多多說,他以為他走了過來,其實仍活在過去,變得有些牽強。為什麼多多這麼懷舊呢?為什麼這麼久都不曾回故鄉呢?只是因為電影的懷舊風實在拍的太感人,感動到只要一回想就會起雞皮疙瘩,一聽到音樂就快要哭,使得觀眾無暇顧及。

為什麼可以拍的這麼感動?首先,演員就贏了八成。飾演小多多的Salvatore Cascio一出現在銀幕前就攫取觀眾的目光,也許導演運用某種技巧使童星相信這是現實,小多多就是這樣活靈活現頑皮搗蛋;老艾費多的Philippe Noiret則是慈祥的老頑童,還會在檢定考時向多多擠眉弄眼要小抄;眾配角們也功不可沒:多多的母親,小鎮的神父,廣場的流浪漢……眾人的生動演出讓電影呈現出小鎮的寫實風貌。

電影有許多影史經典鏡頭,包括了最後結尾:艾費多留給多多的遺物,一捲膠捲,多多在放映室裡撥放出來。原來內容是那堆被神父剪下的所有「不雅」片段大全。諸多影史名片的親吻鏡頭在大銀幕上連番呈現,於是,所有美好的甜美回憶湧上心頭。電影至此,不只是多多在觀看回憶,導演也和觀眾一起回憶了過往那個大家一起上電影院看電影,當個看戲傻子,又哭又笑的美好年代。即使沒有看過那些黑白老片的世代的年輕觀眾,看到這邊也很難不淚崩吧?集體記憶不只屬於經歷過的人,也傳達給沒經驗過的世代。就是這麼個跨越世代的感動淚崩,使「新天堂樂園」成為影史的永恆經典。

2012/09/12  Milstein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飢餓遊戲》影評

這部電影的編劇有點問題。作為小說改編的電影,適度的修改以符合電影的節奏是很重要的。大致上的段落還算可以,前面二分之一在鋪陳背景,後面二分之一則是飢餓遊戲。前半段礙於篇幅必須快速交代,雖然讓人有點摸不著腦袋故事背景,但運用倒敘法、對話,大致上已經足以給觀眾基本的輪廓。而後半段進入飢餓遊戲之後,編劇在鋪排情節的比例上就失去平衡了。

或許是以三部曲的長度來安排整個大故事,因而要刪減飢餓遊戲的內容;或許是要賦予故事深度,而多花篇幅去著墨人物的心理狀態,但兩者都很不到位。比賽內容沒甚麼張力,人物的情感也感動不了人,最後遊戲結束了都還很難讓觀眾入戲。

埋下的伏筆是:女主角凱尼斯將成為英雄,故事就是她成為英雄之前必經的超越之路,這條路上必然充滿各種衝突。但這樣的概念有藉由故事打入人心嗎?

凱尼斯救了受傷的比爾,兩人在洞穴中相擁而睡渡過一晚,醒來後,凱尼斯不顧比爾阻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比爾需要的藥品;等她回來後,兩人在洞穴中相擁而睡,度過一晚。一樣的場景一樣的鏡頭連續出現兩次,再怎麼樣互相交心的對話也會厭煩。這在剪接時就應該避免。

生死存亡懸於一髮,血淋淋的戰場竟成了外頭施惠國的國民的娛樂實境秀;賽場內合縱或是連橫?,人與人之間充滿心機與算計;必須先搶武器還是先確保補給線?聯盟之間是否存在陰謀?盟友是否可能背叛?面對捨己為人的敵人,能否痛下殺手?賽場內是赤裸裸的人性考驗。

其實有看日本動漫畫的阿宅們早就對這類型的作品很熟稔了吧?但是電影有把這些元素拍出來嗎?最強悍的卡圖在電影中看起來就是個武夫而已,沒甚麼表現,最後來打一打就領便當;凱妮絲對小芸的死悲傷不已,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那邊哀痛,整個不合邏輯,這時應該趕緊先躲起來才是吧?鏡頭帶到小芸的家鄉引發了暴動後,回過頭來又看到凱妮絲哀痛失聲──又是一個多餘的repeat!不是剛剛已經哭完了嗎?剪接時怎不潤飾得更好?比爾的動向也不大合理,如果大家相信他喜歡凱妮絲,那應該會懷疑他幫助凱圖們追蹤凱妮絲的動機吧?而他們之所以要追蹤凱妮絲,是因為她是最強悍的敵手嗎?線索:電影開頭她曾射殺小動物,受訓時的最後評分,她來個百步穿楊,技驚四座射中宴席餐桌上的蘋果,比爾的口頭描述:他可以射中松鼠的眼睛/母親說,我們終於可能出了個勝利者了,她是指你(凱妮絲)。

但是,這些就足夠說服大家她是首要敵人嗎?從頭到尾,她看起來並沒有明顯的表現。除了情急之下殺死了追殺小芸的人,而砸下馬蜂窩脫困這招也是小芸提點的,搶藥時也打輸了對手差點被殺,唯一有點表現的是她看出了補給物周邊埋有炸彈(但這條線索卻是個預設,因為電影沒有讓我們清楚知道為什麼凱妮絲看出了他人所看不出的東西)。以上,我認為電影沒有說服觀眾凱妮絲的特別。就連比爾也是,他明明是個大力士,但有電影中他卻表現了另一個才能:偽裝躲避追殺。

這都是編劇的問題。電影的脈絡是斷裂的,前後的因果是不連貫的,當然就沒辦法讓觀眾入戲!這很像是把小說情節剪貼出來,拼出一個順的下去的故事然後拍完罷了。

綜觀過去,好的改編作品是把握故事概要,略做修改,重要的是取其神髓,讓故事形附於神,才算是「忠實」。更甚者不只取其神髓,更重新詮釋,加以演化,那就是大師之作了。而這部電影是連基本ABC都稱不上。作為一部電影,我認為在水平之下。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夏天

今年夏天的太陽特別的毒,常常一連好幾天,大清早的天空就藍的不真實,像修過的數位照片,一絲雲都看不見,陽光帶著刺,曝曬其下的皮膚一下子就燙的像熱鍋上待熟的肉,沒幾分鐘就紅腫了起來。

然而,這樣的夏天也帶來了超寫實的場景:馬路上幾乎看不見車影人影,城市只剩下建築物。像剛發生詭異事件的科幻電影,城市仍然在運轉,但人類一下子全被擄獲到別的空間。

稍稍不熱的日子,偶爾起了微風的時候,時間流逝的感觸隨即油然而生。就和電影散場一樣的道理,喧囂之後的安靜,比從未喧囂過還要感傷;大家雖然鬧哄哄的聚在一起歡笑,但散場之後獨自回家的身影,在午夜街燈之下拖曳在地上,提醒了其實只剩下自己。

白天往遠方海的方向看去,數十層樓高的公寓矗立著,背後沒有其他高物陪襯,像座城堡。如果那是座廢墟,夕陽之下的剪影想必更是悽涼。如果孤身闖入,跑到頂樓,站在廢墟之上看著夕陽,看著大海,會以為世界只剩自己最後一人。

不知不覺的已經過了那麼久,兩年前的現在是啟程的時候。真正做過的事情現在想來很不真實。就這麼揹著大背包搭上飛往異鄉的班機,前往遙想許久的地名,走入絲路上的古老傳說。飛機不只是穿梭空間,也橫跨了時間的經緯。這些地名曾出現在過去的歷史,與現在要去的目的幾乎沒有關聯。所以,我前往的是記憶中的想像。而存在記憶中的這些事件必定是在過去所烙下,我是在前往過去。

現在那個旅程本身也成了過去,而時間也持續地把我往未來帶走。我們隱隱約約感傷的東西其實是:時間如此無情,無涉乎人的情感狀況,兀自的流逝。所有經驗過的東西,終究只能變成不復存在,徒留記憶。

看著呆呆看著遠方的自己背影,無法確切形容那份感受,自己到底是怎麼樣一個存在?我清楚的意識到,有些東西,可能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懂;我於是憐惜著這個孤獨的人。一個會在雨中靜靜看海的人,心中永遠都會有一塊秘境,連他自己都不能明白他自己的內心,他有一個雨中微微顫抖的靈魂。


2012/09/03  Milstein